南美苦蘵【國外蔬果】











.  在談及主題之前有二點觀念先藉機談一下,當然都與農業有關。1.昨天

看到電視新聞報導,說是時序錯亂櫻花竟然開花,內容又談及南投地區的櫻花

「本來」應該在春天開花,但因天氣變化時序錯亂,竟然會在此時秋天開花。

如果我沒記錯的話,這幾乎是三、四年來固定的重覆新聞,但記者們卻樂此不

疲,因為有報導就有錢拿,誰會放棄?但老生常談年年報導就容易引不起興趣

,因為我也年年提出解釋,遺憾的是記者諸公大大們是不可能會去鳥我的部落

格,畢竟世人是不可能會放下身段,紆尊降貴,願意不恥「下」問,因唯恐損

及尊嚴,這也是情有可原,無可厚非之常情啦。


.  記得我在年初的「櫻花」篇中提過,植物和陸人丙差不多,目不識丁,更

看不懂月曆上春天秋天的文字,它們的生存之道都是以感應為主,只能感受陽

光、風雨、溫度,要說植物自卑也好,或者說是自視甚高也罷,反正它們才不

鳥你人類訂定所謂的春夏秋冬呢。我在櫻花篇中談到,櫻花是在溫度15度左

右開始蘊釀花苞,而在20度左右開始綻放,而這陣子的氣溫符合這些條件,

便因此開花,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,如在平地種植櫻花一年可開二次花,

四月及十月,而寒冷的高山上則只是一年一次花,這再也證明櫻花並非是寒帶

或阿里山專屬花卉植物,因為我種的櫻花十多年來就是一年開二次花,而目前

我園子中的昭和櫻及雨情枝垂櫻也都開花中,這應該不少平地櫻花都有的自然

現象,不是我故意唱反調,也並非什麼「時序錯亂」的誤導,持此說明。




.  2.最近又有不少人一直重覆問我,是否有無籽榴槤蜜?儘管我不厭其煩

反覆解釋,卻都未能得到他們的認同,但又為何偏偏問及?真的不勝其擾。我

在上次酪梨篇中也曾提及,「無籽」或「焦核」的水果一直都是果樹的無奈與

不得已,人類千萬不要當成福氣,那是授粉不完全或是某些基因突變,就像人

類中的不孕症一樣,那可是一種很深的悲痛,碰不得的傷口,也像某些植物葉

子的「變異」(白子),但往往都被東方人視為至寶,殊不知那是對植物的一

種侮辱,擁有並非是幸運的象徵。在香蕉研究所凡是變藝品種都會在監督下悉

數焚毀,絕不保留,因為那是病菌作怪;而在酪梨或不少水果中,如果是無籽

的果實都會被稱為cukes,也都無法商品化,更不敢上市,但為何一到了台灣

這些遊戲規則就變成巟腔走板,反而大受歡迎,甚至高價收購,如果植物有知

不知該哭或是該笑?因為植物沒受過教育,更不懂得「公民與道德」,而「物

競天擇」的定律下「適者生存」,在植物界生存是嚴酷與現實的,而植物一生

中的使命就是為了要繁衍後代,因此在眾多果實中如果有無籽狀態的,植物能

自我判斷,大都選擇自動落果,以免耗費養分,如果仁慈的母樹不忍心選擇落

果的殘忍手段,但至少也會偏心的把大部養分都供給那些身負「延續香火」,

有重責大任的有籽果實,因此這些無籽的果實就自然就無法獲得應有的呵護,

當然就無法擁有應得的養分,此種無籽果實對人類的營養價值就減低。所以奉

勸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,就不要一直要買那種無籽的品種,除非天生就是無籽

的水果。

   ───   ───   ───   ───



.  上三個星期前,我一位好格友,住在台南白河開溫泉民宿的潘先生來訪,

特地帶了二種水果(圖四、五)來分享,其中之一就是今天的主人翁「南美苦

蘵」 ,不過也接觸過農業的潘先生竟然不識此物,令我相當詑異,因為「苦

蘵」一直都是早些年代裡鄉下孩子的野食,印象中的鄉下孩子幾乎都吃過,不

過家境富裕之家是不允許孩子亂吃野食的,所以想必潘先生應該也是含著金湯

匙出生的吧,所以不識此物。而潘先生另外帶來的「紅陽奇異果」就讓我大大

的嘆為觀止了,畢竟是我第一次在台灣見到,真是驚為天人,因為長期看慣了

「紐西蘭」的產品,突然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奇異果,而且在潘先生一打開包裝

紙帶的同時,我馬上就驚呼是「紅陽奇異果」,畢竟資料看了那麼多年了,日

有所思,夜有所夢,真有總算目睹了盧山真面目的快感,潘先生並說大陸尊稱

「五色果」,因為紅陽奇異果的果皮、果肉、籽囊、種籽、柱心分別有不同

的顏色,故有此稱呼,其實在吃完紅陽奇異果後才會發出至心的驚嘆,這才是

真正奇異果,因為紅陽奇異果雖說果實並不算頂大,但那種可以甜到心坎兒裡

的滋味,令人難忘,全部果肉是完全的甜,一丁點的酸味都沒有,而且那種甜

簡直就是沾著糖吃的甜法,也就是那種吃完後,不管男女老幼都還會忍不住,

忘我的舔舔指頭的甜法,更不會膩的感覺,寫到此我突然開始同情起那些經常

吃紐西蘭奇異果的消費者呢!或許不少會直覺認為我又在膨風了,但我敢證當

時在場吃過的人可不只我一個人,因此上述描寫可是句句屬實,絕不誇張!



.  「南美苦蘵」在台灣有人稱為「秘魯苦蘵」,但我認為此物以地域劃分太

過狹隘,顯現不出代表性,因為它原產地有哥倫比亞、秘魯、巴西等地,是屬

於茄科的草本植物。在台灣的野外也不少,只是食用過的話就能相信台灣原產

的苦蘵不但難吃,而且果實也相對小了很多。苦蘵和台灣不少喜歡食用的「黑

籽菜」很相似,但可是不同,請勿搞混,在台灣也有學者稱苦蘵為「酸漿」

在全世界的苦蘵超過三十多種,在前些年我也曾進口過「紅燈籠苦蘵」(請見

圖),紅色的皮膜很漂亮,但苦蘵的顏色有不少種,納悶的是台灣原產的苦蘵

個頭小不說,連顏色也好看,味道也不甜,真搞不懂上天或上帝為何會如此偏

心?我吃過三種以上的南美苦蘵都是相當甜美,在水果眾多的當地,苦蘵甚至

都堂而皇之的成為枱面上的市場蔬果,並且也相當受到歡迎。八年前一位朋友

也種了黃色果實(被膩稱為「黃姑娘」)的苦蘵,也利用了嘉義地區一次的農

產品展示會場上試售,一顆果實十元的天價竟然還熱賣,甚至還返家四次採摘

,真是意外。



.  「南美苦蘵」為何能在原產地成為枱面上的蔬果,因為它含有大量的維生

素A、C、磷、鐵以及類黃酮,生物鹼,植物甾醇,可以淨化血液,降低腎臟

的白蛋白,增強視覺神功能,清除白內障,減輕喉嚨痛。當地人更是利用葉來

作為治療糖尿病、慢性風濕症、皮膚疾病、膀胱、腎臟和肝臟等疾病,也可算

是健康蔬果。